2025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,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组织开展了“铭记党史守初心,交通筑梦新征程”主题观影活动。
距离初次观看《建党伟业》已过去14年。此番重温,我惊讶地发现,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辨认那些熟悉的时代伟人和历史事件,而是作为一名教师,被影片中北大师生点燃民族觉醒之火的叙事内核深深震撼,如重锤般夯实了我对教育的理解——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,更是灵魂的唤醒与思想的启蒙!这份感悟,让我再次认同这种教育力量并与之共鸣。
一、教育是“破壁者”:打破认知的牢笼
影片中,陈独秀先生在北大振臂疾呼“青年当与旧思想彻底决裂”,李大钊先生在街头向工人讲解《共产党宣言》——他们用教育凿穿了封建思想的铜墙铁壁。这启示我们,真正的教育永不止步于课本,更远超“三尺讲台”:一次深刻的思想对话、一场生动的社会实践,甚至一次有见地的朋友圈分享,都能成为教育的现场。
二、教育是“火种”:点燃个体与时代的共振
影片中五四运动那震撼的一幕:学生高举“外争主权,内惩国贼”的标语走上街头。他们的勇气源自何处?正是北大教授们播下的思想火种。教育者的核心使命不正是:从传授知识,到启迪批判性思维,再到培育社会责任感。当个体觉醒汇聚成集体行动,教育便从“润物无声”升华为“改天换地”的磅礴力量。
三、教育是“长程的塑造”:时间维度上的深远性
影片虽未直接呈现,却隐含着一个深刻的结局:那些在北大受启蒙的青年,许多后来成为建党的中坚力量。教育的影响,往往在十年、二十年后才真正显现。这让我再次感慨:我们今日在课堂埋下的思想种子,或许就在未来某个时刻,成长为支撑学生穿越人生困境的精神根系,或点燃推动社会进步的星星之火。教育的价值,需要用生命的长河去丈量。
四、躬身自问:我的教育实践,离这样的“大教育”还有多远?
教育不应沦为分数与技能的流水线,更应肩负起塑造灵魂厚度的重任。从“教书”到“铸魂”:教师能否像李大钊先生那样,将理论内化为学生心中的信仰?这需要躬身入局、知行合一的勇气。教育,岂止于试卷上的标尺,它锻造的是灵魂深处的坐标!
影片中教育家的伟大,不只在于学识渊博,更在于他们敢以思想为火把,点燃一个时代的沉沉黑夜。这促使我不断追问,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,是否承载了足够的精神价值?作为一名教育者,我们或许,同样需要这份“以心火点燃心火”的担当。
(供稿学院教师钱雪松 初审:高宇航 复审:刘忠根 终审:张文宝)